邹文奇:小猴子下山
《小猴子下山》
[课题、课时]
《小猴子下山》(第二课时)
[教材简解]
部编版《小猴子下山》是一篇童话。文章结构简明,构段富于特色,全文按“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,看到什么,心情怎样,做了什么”这样的语言形式将故事娓娓道来:一只小猴子下山来,先掰了一个玉米,看见桃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,看见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,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,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,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。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得到“做事情明确目标,始终如一”的启示。
[目标预设]
1、利用动作、图片等多种方式区别“掰、扛、扔、摘、捧、抱”这些表示动作的词。正确、美观地写本课四个生字“常、空、瓜、进”。
2、图文对照,读懂故事内容,知道小猴分别去了哪,看到什么,做了什么。
3、能推断小猴子最后空着手回家的原因,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明确目标,有始有终。
[重点、难点]
重点:1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. 能够区别“掰、扛、扔、摘、捧、抱”这些表示动作的词。
3. 知道小猴子分别去了哪里,看到什么,做了什么。
难点: 读懂故事,知道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。
[设计思路]
第二课时的教学拟分以下六个步骤:一、复习导入,明确学习目标;二、细读感悟,知道小猴子来到哪里,看到什么,做了什么;三、升华情感,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,有始有终;四、指导书写,规范汉字学习;五、布置作业,推动学以致用。
[教学过程]
一、导入
1、亲爱的小朋友们,昨天,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,(出示猴子图片)看,它又来了!我们一起叫下它的名字,和它打个招呼!小猴子。
2、今天,我们要继续跟着小猴子下山去。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:18 小猴子下山
3、小猴子下山后来到了哪些地方?小猴子在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?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,完成填空。
出示:小猴子来到( ),看到了( )的( )。
4、那结果又是怎样呢?为什么看到这么多好东西,小猴子还空着手回家去呢?我们跟着小猴子下山去,帮它找找原因。
二、研读第一自然段
首先,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,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,思考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,心情怎样?做了什么?
第一段:有一天,小猴子下山来,走到一块玉米地里。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,非常高兴,就掰了一个,扛着往前走。
1、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,心情怎么样?(非常高兴)
(1)你能把“非常”换成另一个词语吗?十分、特别
(2)你能非常高兴的读一读“非常高兴”这个词语吗?
(3)小朋友们如果是你们看到这么大这么多的玉米,会想些什么,说些什么呢?(生自由发言)
2、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?请小朋友再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,拿出笔圈一圈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:掰、扛
小猴子是怎么做的?
掰
(1)瞧,这就是用力掰。(师做掰的动作)
(2)仔细看这个掰字,你发现了什么?(掰是左中右结构、左右两个手,中间一个分,两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)
(3)这个字真有趣。像这样的字还有了——辫子的辫、米粥的粥、班级的班。我们汉字就是这么有趣、这么好玩,自己来拼一拼读一读吧。
扛
(1)“扛”是一个形声字,右边是“工”工人的工,左边是提手旁,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工地上的工人用手扛起了重重的货物。玉米掰下来了,小猴子把它扛在肩上。谁做做扛这个动作?
(2)小猴子摘到了这么大的玉米,心情非常高兴,我们也一起来高兴地读一读。
三、研读第二~四自然段
1、接着,小猴子又来到了桃树下、瓜地里,走在回家的路上,请小朋友快速读一读第二到四自然段,思考: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,做了什么?试着像刚刚一样,圈一圈写小猴子动作的词。
2、小猴子来到桃树下,看到了什么?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
(1)“满树”。(出示图)看,树上的桃子多不多呀?这就叫——“满树”。随机拓展:(出示图)天上的星星这么多就叫——满天;桌上摆满了菜就叫——满桌
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“满树”这个词语?
(2)看到这么多又大又红的桃子,小猴子是怎么做的?那你们找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?扔 摘
A:同学们找到了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:扔、摘,请小朋友们起立,一起来跟老师做做这两个动作。
小朋友们动动脑筋,“摘”这个字的意思和我们学过的故事《江南》里哪一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?(采)
B:探究“扔”的原因,初步形成推断。
为什么小猴子要扔下玉米去摘桃子呢?
小结:是啊,原来觉得玉米好,现在觉得桃子更好,目标不明确,三心二意了呀。现在让我们专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。
(3)小猴子摘下了桃子,又是怎么做的?捧
(4)谁能做做捧的动作吗?哦!捧就是用两只手合起来,小猴子摘了好几个桃子,所以要双手捧着。
(5)小猴子捧着西瓜继续往前走,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,小猴子又忍不住心动了,于是它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。
(5)小猴子摘下了西瓜抱在了胸前。我们再来做一做“抱”和“捧”的动作,可不可以把捧和抱换一下吗?不可以,几个桃子抱不住,大大的西瓜捧不动。
(6)接着小猴子又看见了什么?做了什么呢?
是啊,看见了一只兔子,于是去追小兔子。我们来看,这又出现了一个动作“追”,观察一下,“追”字与前面几个表示动作的字有什么不同呢?
追是要走,所以是走之。前面动作都是要用手,所以是提手旁。
3、让我们再来把这些动词读一读。
(1)那这些动词里,谁出现的最多?小猴子为什么要扔了一次又一次呢?想一想,同桌之间交流一下。
(2)最后小猴子是怎样回家的呢?我们一起来吧第五自然段读一读。
真是一只见好爱好的小猴子,总觉得看见的比手里的好,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,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学它哦!现在让我们捧起书本,带着自己的理解,一起把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完整地读一读。
(3)故事我们会读了,你们能对照着板书再把故事讲一讲吗?
(4)你有没有发现课文里出现了好几个又()又()的词语?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又大又多
(5)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?
4、这么有趣的故事,老师还特地编了首儿歌,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!我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。
小猴子,下山来,
(掰)玉米,(扛)肩上,
(摘)桃子,(捧)手里,
(摘)西瓜,(抱)胸前,
(追)兔子,兔跑了。
见了一样(扔)一样,
空着双手回家去。
全体起立,我们加上动作,带上理解,一起边读边演。
四、写字
接下来,我们要学写本课的三个生字,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呢?它们都是左右结构,但是“块”“往”都是左边窄右边宽。“非”左右相等,而且左右字形相似。
还要特别注意“非”字的笔顺,先写左竖和三横,再写右竖和三横。
小朋友们,自己在田字格里写写这三个生字,要注意书写姿势哦,头正肩平臂开足安。
五 、作业
1、 熟读课文
2、 完成习字册:块 往 非
六、板书设计
18 小猴子下山
玉米 又大又多 掰、扛
桃子 又大又红 扔、摘
西瓜 又大又圆 扔、摘
- 04-24
- 04-24
- 04-24
- 04-24
- 04-24
- 04-24